工業4.0、工業3.5、工業3.x...在談論工業4.0時,很多公司就在思考他們目前的程度到哪裡,所以就有這些3.x的名詞出現。但是到底怎麼樣衡量呢?如果是由自動化程度來衡量,那麼這是真的工業4.0的目標嗎?
如果以工業4.0的本質出發,它講的是智能生產與智能供應鏈,那麼是否應該是由這兩個方向來評估?但是又如何來衡量智能生產與智能供應鏈呢?
當然「智能」可以透過分析能力的四個層次來評估,但是這樣的評估好像又沒有與供應鏈與生產能夠直接掛勾,那麼應該怎麼來評量呢?
個人提出一個簡單的衡量方法:「接受訂單 (新訂單)或接受訂單更改後 (已有訂單)到生產線開始生產的時間」加上 「生產線變動到更新訂單狀態的時間」。
在工業4.0的理想裡,透過IT/OT的整合,業務資訊(訂單)必須與製造執行串連,所以訂單的狀態改變應該可以幾近於即時的更新到生產線上。這個更新不僅僅是訂單資訊的更新,而是整體製造執行計畫的更新,也就是已經考慮產能、物料...等限制,重新進行生產排程,而更新後的製造執行計畫;反之,當生產線上的生產進度有變化時,也要及時更新訂單的預計交貨時間。
在往工業4.0的路上,會慢慢的一步步的建置企業的能力,所以這兩個時間的總和會慢慢的縮短,原本可能要一週才能更新一次、慢慢的會縮短到三天、一天...甚至一天多次。越能夠即時的更新,就表示企業在IT/OT整合上作的越來越好、分析能力也是越來越接近perscriptive analytics的能力。
因此個人認為企業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衡量企業的工業4.0能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